姚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及中国篮球协会前任主席,长期致力于推动体育产业市场化改革,其核心提案之一便是推动大型体育赛事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。这一建议旨在降低赛事准入门槛、激活市场活力,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。以下是其相关建议的核心内容、背景及成效梳理:
一、建议核心内容与背景
1. 取消赛事审批,改为备案制
核心诉求:姚明在2014年政协“双周协商座谈会”上指出,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存在滋生腐败、抑制市场主体办赛热情等问题。审批制的行政垄断导致办赛成本高、流程繁琐,限制了社会资本投入。改革方向:建议取消行政部门对赛事的审批权,改为备案登记制,由市场主体自由投资赛事,政府转向事中事后监管。政策依据:该提案直接推动了2015年国务院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》的出台,明确“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”。2. 推动“管办分离、政社分开”
姚明强调,改革需配套管理体制变革。当时体育系统存在“一套人马多块牌子”问题(行政、社团、企业职能混合),导致即使取消审批,权力仍可能通过社团或企业变相存在。因此必须推动协会与行政脱钩,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运作。✅ 二、建议落地成效与影响
1. 写入国家政策与法律
姚明的提案在提出后6个月内被国务院采纳,相关内容被纳入201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并成为体育产业改革的重要政策基础。中国篮协随后修订《竞赛管理办法》,明确对赛事实行分类监管(A/B/C类),对群众性、商业性赛事取消强制审批,仅需备案登记。2. 激活体育产业市场
j9363九游会首页降低办赛门槛:备案制简化了赛事组织流程,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投入。例如民间篮球赛事(如“3×3黄金联赛”)、商业邀请赛数量显著增长。产业规模扩大:改革为2025年体育产业规模目标达5万亿元奠定了基础,推动了体育消费、场馆运营、青少年培训等链条发展。3. 倒逼管理体制革新
中国篮协逐步剥离行政职能,转向行业服务与标准制定(如发布《办赛指南》《参赛指引》)。赛事监管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规范(如赛风赛纪监督)和事后奖惩(信用管理体系)。三、长远意义与现实挑战
1. 意义:
破除行政垄断:释放了社会办赛的活力,契合“放管服”改革方向。培育本土赛事IP:为打造中国原生品牌赛事(如CBA、中超)创造了政策环境,助力体育强国建设。2. 挑战:
监管滞后问题:部分赛事仍面临商业化程度低、假赌黑丑闻等问题,需强化行业自律与法治保障。地方执行差异:基层体育部门对政策理解不一,部分地区存在变相审批或监管缺位。总结
姚明推动的“赛事备案制”改革是体育领域“简政放权”的标志性成果,从制度层面释放了市场活力。但后续仍需完善配套措施:
强化行业标准(如赛事组织、安全保障规范);深化协会实体化改革,避免“明放暗收”;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(如校园联赛与职业赛事衔接)。其建议的实践印证了“政协委员提案需兼顾前瞻性与可操作性”,也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了参考范式。